陕北塞上府州城,山河表里,自古多英豪。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的哈镇原名“哈拉寨”,地处陕蒙交界处,曾是边贸重镇,“哈拉”就是蒙古语“黑色”的音译。与哈镇隔河相望的南山脚下,有一石窟,门庭以青砖砌成全电配资,“忠烈祠”三字赫然门额上,祠内数百个木质灵牌在就山而凿的供台上静默陈列,如披甲执戈的勇士,守护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。
从1937年底到1945年8月的八年间,抗日部队驻守哈镇,牵制蒙晋日军,堵住日军入陕的北大门,日军欲拔之而后快,多次轰炸,弹洞壁至今尚存。将士们舍生忘死,英勇反击,历经大大小小数十战,血沃山川,可歌可泣。
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
“这支队伍心系民生,帮助地方修河堤、建学校、做慈善、办工厂全电配资,深得民众拥戴。”志愿讲解员陈毅介绍,哈镇抗日活动旧址包括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大院、忠烈祠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、秀芳图书馆、育婴堂五处,以及其他旧址二十余处,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,浸染着英雄的血泪,铭刻着不朽的荣光。
在哈镇惠家沟村温家塔,有一个依山水而建的中型四合院,砖砌拱券式后带木作柱架,石板屋顶大门,门额刻“哈拉寨育婴堂”。府谷县地方文史学者张怀树介绍,育婴堂建于1942年,是抗日将领收养弃婴和生活无依儿童的慈善机构。之后,部队官兵还集体募捐,修建了哈镇学校和秀芳图书馆。
秀芳图书馆
“学校和图书馆建成后,用于服务当地教育。”曾任府谷县委史志办主任的康文慧介绍,自此之后,当地女子不能读书的命运被改写。
抗战胜利后,驻军撤离了哈镇。但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,却永远地长眠在南山脚下。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,湮没了无数的苦难与欢欣,而那些血泪浸染过的记忆,却无比清晰地流传在岁月的更迭中。
硝烟散去,百业振兴。哈镇人民以抗日活动旧址为依托,接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,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。一代又一代、一批又一批自强不息的哈镇人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近年来,哈镇在当地党委、政府的团结带领下,在家乡骄子的大力支持下,走出了一条“农业稳镇、生态立镇、产业富镇、文旅兴镇”的发展路子。
2024年,哈镇9个集体经济合作社收益均突破了10万元,守家在地的哈镇农民实现了忙时务农、闲时打工、生活不离村、致富不离镇,“产业兴、乡村美、民风淳、百姓富”的农村新画卷在哈镇徐徐铺展。这片曾浸染英雄鲜血的土地,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洁 张哲浩 通讯员 高胜杰)全电配资
金富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