睿迎网
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,风电机组擎天而立,一根根海底电缆通过“海岛微电网”向东澳岛、桂山岛和大万山岛输送绿色电力。
迎风眺望,隘洲海洋牧场,“伶仃牧场”1号、2号、3号排兵布阵,在风力和光伏的助力下,形成一个独立的海上“零碳岛”。
当前,在“海上新广东”建设机遇下,珠海正加快落实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建强兴海设施、锻造兴海科技,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支撑海洋经济创新链,打造“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”。
“海上工厂”拓宽产业边界
当海上风机的叶片划破伶仃洋的薄雾,无人机集群腾空而起,在隘洲海洋牧场上空定点巡航,开展鱼群投喂作业。这座不久前投产的“海上粮仓”,预计年渔获量可达2500吨,年产值约9000万元,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。
在万山海域睿迎网,“格盛1号”“澎湖号”两座“海上粮仓”昂首矗立,全球首艘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“湾区伶仃”号陆续下水……在珠海,一批抗风浪、风渔融合、渔旅融合的深远海养殖装备立于大海之中。
装备升级赋能传统养殖。“就在6月,我们收获了10万斤刺身级章红鱼,并且再次批量投放4万余尾章红鱼苗。随着平台运行逐渐平稳,年渔获产值可突破3000万元。”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兵说。
“海上工厂”拓宽产业边界。2024年,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。上半年,珠海围绕“蓝色粮仓”的产储销配等全链条发力,海鲈、金鲳两大国家优势产业集群纵深发展,渔业产值实现50.72亿元,同比增长5.0%。
目前,珠海正推进未来海洋牧场建设,加快建设海水鱼种苗繁育基地、深远海定制化功能饲料基地、大型智能养殖工船、桁架式深海养殖平台、洪湾渔港数字交易平台,到2025年底海洋牧场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。
“海洋牧场+”激发场景创新。“如今,珠海海洋牧场配置无人机起降平台及智能渔业管控系统,将海洋牧场+海上风电、海洋牧场+海上观光旅游、海洋牧场+休闲海钓等场景业态的有效融合。”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构建海洋立体开发体系
海洋是天然的牧场,也是产业协同的“练兵场”。
大万山岛以南海域,在国家四大海洋综合试验场之一的珠海试验场,“南鲲”号兆瓦级波浪能发电平台、“珠海云”智能无人母船、可潜无人艇等首批海洋装备正在开展海上试验评估。
未来,珠海试验场将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、技术攻关、中试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完整创新闭环,为海洋创新企业提供参与高端海洋装备市场的“入场券”。
随着南方海洋实验室(珠海)、国家海洋试验场(珠海)、中国科院广州能源所珠海基地、北京理工大学(珠海)海洋学域等重大海上装置平台的聚集,珠海海洋海域开发进入“精细化时代”。
不久前,珠海东澳岛海水淡化项目海水淡化车间完成复合地基施工,将于明年6月建成投产,届时将解决海岛淡水供应难题。随着高栏、万山海岛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的建设,珠海正推进海水淡化装备设施升级,为海水淡化各个技术路线提供丰富的验证场景。
海上风电光伏支撑“蓝色粮仓”,重大科研测试平台构建创新底座,再生能源打造零碳海岛……珠海正加快形成海岸带、近海与深远海的“三重空间”开发体系,探索全新的海洋立体开发方案。
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 林郁鸿睿迎网
金富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